【倒计时1天!】第一届学术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暨第一届极端环境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学术研讨会明日启幕!
发布时间:2025年03月28日
【倒计时1天!】第一届学术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暨第一届极端环境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学术研讨会明日启幕!
值此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全国重点实验室重组完成的重要时刻,实验室将于2025年3月29日—30日在成都隆重召开“第一届学术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暨“第一届极端环境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学术研讨会”,会议将重点围绕“地质灾害成灾与链生机理、工程灾害机理与环境效应、灾害风险识别与智能预警、灾害韧性防控与应急减灾”等方面开展专题研讨,推动相关领域的科技进步和成果推广应用。
会议由彭建兵院士、何满潮院士、崔鹏院士、何川院士、许强教授等顶尖专家,共同呈现5大主旨报告,聚焦地球圈层致灾核心议题,开启跨领域智慧碰撞!会议包含多个会场,各会场报告详情如下:
大会主旨报告(3月29日上午):•9:30 - 10:00,《地质 - 水文 - 生态 - 灾害 - 人地五系统》—彭建兵;
•10:00 - 10:30,《牛顿力测量方法及地灾预报探索》—何满潮;
•10:30 - 11:00,《青藏高原自然灾害与风险防控》—崔鹏;
•11:00 - 11:30,《隧道抗震分析方法与穿越活动断裂带对策》—何川;
•11:30 - 12:00,《滑坡预警预报的理论与实践》—许强。
主会场(3月29日下午):•14:30-14:50,《滑带基本效应与滑坡数值预报模式》—唐辉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14:50-15:10,《青藏高原大工程建设地质环境扰动与生态修复》—裴向军—西南石油大学;15:10-15:30,《非局部广义粒子动力学方法及其在滑坡工程中的应用》—周小平—重庆大学;
•15:30-15:50,《金沙江上游历史滑坡堵江事件与环境效应》—邓建辉—四川大学;
•15:50-16:10,《井下泥石流成灾机理研究》—胡卸文—西南交通大学;
•16:10-16:30,茶歇;
•16:30-16:45,《西藏林芝地区典型高位雪崩灾害动力过程与风险防控对策研究》—李滨—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
•16:45-17:00,《隧道围岩结构性态智能感知与垮塌预警控制技术》—李利平—山东大学;
•17:00-17:15,《行星工程地质问题与关键技术》—李守定—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17:15-17:30,《多场耦合作用下藏东南冰碛土结构与强度演变规律》—李长冬—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17:30-17:45,《深厚坝基振冲碎石桩抗液化处理与原位观测》—周燕国—浙江大学;
•17:45-18:00,《基于多源数据融合的山洪泥石流灾害精细化预报预警研究》—欧阳朝军—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
主会场(3月30日上午):
•09:00-09:15,《白格两次滑坡-堵江-溃决灾害链全过程SPH流固耦合模拟》—彭铭—同济大学;
•09:15-09:30,《土体冻胀敏感性测试新技术》—裴万胜—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
•09:30-09:40,《冬季煤矿开采诱发崩塌形成机制初探-来自贵州的案例》—史文兵—贵州大学;
•09:40-09:50,《高山环境下裂隙岩体冻裂演化与落石灾变链式机制研究》—孙磊—武汉大学;
•09:50-10:00,《基于能量准则和离散元强度折减法的边坡稳定性分析》—李玉岐—上海大学;
•10:00-10:10,《细粒尾矿坝静态液化失稳机理及稳定性分析》—吕玺琳—同济大学;
•10:10-10:20茶歇;
•10:20-10:35,《黄河上游龙羊峡至积石峡流域植被生态护坡效应》—胡夏嵩—青海大学;
•10:35-10:50,《基于地震信号的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张振—香港中文大学;
•10:50-11:00,《考虑冻融过程框架-主体-锚杆尺度协调效应计算模型研究》—侯小强—兰州交通大学;
•11:00-11:10,《岩体结构面峰值抗剪强度估算》—葛云峰—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11:10-11:20,《"天问一号"着陆坑形貌与演化过程》—陈薪硕—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11:20 - 11:30,《降雨作用下震裂边坡渗流与变形规律研究》—徐佳伟—长安大学;
•11:30 - 11:40,《基于高程差分-体素化模型的宜宾筠连高家坪滑坡物质点法分析》—宋著—南京理工大学;
•11:40 - 12:00,闭幕式。
第1分会场(3月30日上午,实验室211会议室):
参会指南、参会流程等更多信息详见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7Jp_g-qARa15lhBliy1qnQ•09:00-09:15,《山洪泥石流灾害的多解析度CFD-DEM算法进展:超宽级配、任意形状固体、大涡湍流与GPU加速框架》—孔勇—香港理工大学;
•09:15-09:25,《深埋隧道围岩原位工程力学参数智能解释研究》—张岩—成都理工大学;
•09:25-09:35,《含裂隙冻融砾岩力学特性及微细观破坏机理》—温韬—长江大学;
•09:35-09:45,《新疆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模型建设方法研究》—王溢禧—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09:45-09:55,《围压作用岩石拉伸断裂韧度》—杨宏伟—中山大学;
•09:55-10:05,《复杂环境下"天空地"地质灾害监测预警技术的应用与实践》—张文跃—中煤航测遥感集团;
•10:00-10:20茶歇;
•10:15-10:30,《白鹤滩水电站地下洞室群三维静动力灾害数值分析》—夏英杰—大连理工大学;
•10:30-10:40,《TBM掘进深埋软弱围岩大变形三维FDEM模拟研究》—刘鹤—南华大学;
•10:40-10:50,《动水作用下软弱夹层界面渗流与剪切蠕变宏观特征研究》—叶阳—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10:50-11:00,《金沙江下游库区红层软岩结构多尺度演变与岸坡启滑机制》—孟杰—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11:00-11:10,《采空区地基处理绿色注浆材料试验研究》—任连伟—河南理工大学。
第2分会场(3月30日上午,实验室318会议室):•09:00-09:15,《海底滑坡成灾机理研究》—董友扣—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09:15-09:25,《考虑科学一致性的概率物理信息引导机器学习的预测滑坡易发性方法研究》—崔红志—绍兴文理学院;
•09:25-09:35,《深埋TBM隧洞断层滑型岩爆灾过程及监测预警研究》—张旗—武汉大学;
•09:35-09:45,《2020年Mw6.9土耳其西部板内正断层地震灾害链》—胡桂—西南科技大学;
•09:45-09:55,《高寒山区雪崩-冲击气浪动力致灾机制》—庄宇—湖南大学;
•09:55-10:05,《矿山与隧道排水高硫酸盐污染现状与控制技术》—刘静—成都理工大学;
•10:00-10:20茶歇;
•10:15-10:30,《大型滑坡隐患遥感识别与监测》—李为乐—成都理工大学;
•10:30-10:40,《基于多源数据融合与深度学习的地质灾害风险智能识别及预警系统研发》—王超—中铁西北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10:40-10:50,《川西北高山峡谷区滑坡坡向对滑坡发生频次和强度的影响研究》—朱宇—成都大学;
•10:50-11:00,《黄土滑坡智能识别:方法、实践与构想》—李骅锦—成都大学。
•11:00 - 11:10,《重大线路工程地质灾害监测预警技术探索与实践》—吴森—四川省地质工程勘察院集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