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灾防治全国重点实验室第一届学术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在蓉召开
发布时间:2025年04月03日
地灾防治全国重点实验室第一届学术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在蓉召开
3月28日下午,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全国重点实验室(以下简称:实验室)第一届学术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在实验室318会议室举行。
本次会议是实验室完成国家科技部重组后的第一届学术委员的首次会议。彭建兵院士、任辉启院士、陈云敏院士、殷跃平院士、赖远明院士、何满潮院士、郭仁忠院士、杜彦良院士、郑健龙院士、王复明院士、岳清瑞院士、冯夏庭院士、朱合华院士、杜修力院士、张宗亮院士、周创兵院士、何川院士、唐辉明教授、施斌教授、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张炜、孟祥连、汪双杰等学术委员会专家,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中心有关人员、校党委书记刘清友,校长许强出席了会议。实验室、环境与土木工程学院、生态环境学院、地球与行星科学学院、能源学院、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等相关负责人及固定研究人员“线上”“线下”齐聚一堂。会议由我校校长许强、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彭建兵院士分阶段主持。
▲会议现场
刘清友代表学校致欢迎辞,对与会人员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向各位领导、专家长期以来对学校的关心和支持表示衷心感谢。他谈到,站在实验室成功重组的新起点上,学校会牢记习近平总书记高瞻远瞩所提出的“科技自立自强”的战略要求,牢牢把握科技进步大方向,把握防灾减灾大趋势,把握集聚人才大举措。学校将坚定地把实验室作为推动“双一流”建设和高质量发展的中流砥柱,抢抓机遇、加快建设,改革创新,把实验室“做大、做实、做强”。他期待实验室将以一流人才和一流团队建设为根本,以原始创新为动力,以国际合作为依托,以成果转化与服务社会为指引,为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刘清友致辞
会上,刘清友为第一届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委员颁发聘书。
▲颁发聘书
实验室主任范宣梅从战略定位和目标任务、历史贡献和预期成果、实验室主任和人才团队、建设举措与挑战等四个方面的内容汇报了实验室重组发展规划,并从年度亮点、科学研究、人才团队、对外合作与交流、社会服务、平台建设等六个方面汇报了实验室2024年度工作总结。
▲范宣梅作汇报
学术委员会专家对实验室自批准建设以来取得的成绩给予了充分肯定,并围绕实验室未来进一步聚焦国家战略和国际前沿,加强基础学科、交叉学科建设,强化人才队伍建设,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等工作提出了宝贵意见。
▲学术委员会专家讨论
学术委员会主任彭建兵院士对实验室成功完成重组表示祝贺,同时就实验室重组后的发展方向提出了五点建议:一是进一步拓展科学视野和战略布局。实验室应立足大科学、大问题、大工程,以战略科学家的前瞻性大视野,提出独到的大见解、大建议。二是进一步推动自由探索与理论思考。要着力将项目成果凝练为独到观点和系统理论,产出代表学科前沿的标志性成果。三是进一步思考科研工作的需求导向和服务国家需求。实验室应要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积极主动作为,为国家重大工程建设、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与技术保障。四是进一步加强团队建设和杰出人才引育。要打造一支结构合理、富有创新精神与协作能力的科研团队,积极引进和培育杰出人才,为各项研究工作的高效开展提供人才保障。五是进一步协同实验室建设和学科建设。实验室建设与学校地质工程学科建设相辅相成。要充分发挥实验室的资源优势,提升学科影响力,实现实验室与学科建设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彭建兵发言
会上,许强作总结发言,对科技部以及学术委员会长期以来对实验室的指导帮助表示感谢。他表示,实验室未来发展关键在于主动求变。要努力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跨越,积极谋划开放共享的学术生态,激发创新活力。实验室科学研究必须坚持需求导向和问题导向,切实满足社会和行业的现实需求,为解决国家重大需求中的关键核心技术问题,做出应有贡献。要主动输出中国智慧,将实验室的研究成果与科研经验,以实际行动融入国际科研交流合作中,提升中国科研的全球影响力。
▲许强发言
▲会议合影